发布时间: 2024-05-19     文章来源:消毒设备

用工应在最容易闹荒的环节选择机器

  数月前,我曾经走访了一家北京的老牌国有印刷企业,恰逢其更换新的厂房,印刷厂领导向我们展示恒温恒湿的厂房内并排放着的一排排最新型印刷机,老印企崭露出发展的新意,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很兴奋。而当走上二楼的印后车间,你会看见一排排桌子旁坐满了忙碌的工人,他们正在紧张地手工折页、糊盒等。据厂领导介绍,厂里目前拥有员工600余人,仅印后部门就占据了300多名,这仿佛是一个庞大的尾巴,成为这家印刷企业踯躅不前的主因。我们还可以算一笔账:以前一名印后工人的工资如果在2000元的线元,企业一个月就需要额外支出15万元的工资成本,可印刷业务的增长能赶得上刚性增长的工资吗?对于印刷行业来说,很难。

  这种情况对于90年代的美国并不陌生,整个90年代美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得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印刷作为仅有的几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市场进入者的持续不断的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得印刷厂不得不一再压缩成本,一开始是将厂房从新英格兰地区搬到了地租更便宜的美国内陆,原来的熟练工人也逐渐被“更便宜”的拉丁美洲新移民所代替,所以那时走进印刷工厂基本上没有白人面孔。而这些工人的特点是“星期一现象”,每个星期一迟到很严重,周一的生产率只有平常的一半;还有“月工现象”,一部分工人月初领了工资就不来上班,直到将钱花完再来。劳动力的剧烈变化使得工厂几乎对生产失去了控制。

  而目前的中国印刷企业除了遭遇劳动力成本升高的情况外,还面临着劳动力流动性加快造成的短缺问题。以印后部门的折页机机长为例,能够熟练操作折页机的技术工程师不仅需要有很丰富的印后加工经验,还需多年的设备操作经验,不一样的品牌折页机的操作难度不同,还会造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以往,印刷企业会让一个专门的员工去负责折页机操作,并不断提供技术培养和训练学习机会,努力将其培养成为经验比较丰富的折页机长。而后来,处于竞争对手地位的印刷企业就可能拿更高的待遇,直接去“挖”辛苦培养出来的“瓜熟蒂落”的折页机长人才。新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自由更换企业的,但这样的“挖墙脚”让所有的印刷企业不再注重对人员工作技能的培养投入。再加上现在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印刷厂的活件并不能够确保持续大量,只有在活量巨大时才需要更加多的员工多种原因综合之下,导致印刷企业目前最流行的做法是聘用“临时工”,按天或按件计酬。据了解,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折页机长往往日薪能够达到200元。尽管今天在印刷厂A工作,明天像候鸟一样去印刷厂B工作,但如果聘请的企业多,机长一个月5000多元的劳动报酬是能保证的。

  无论是“月工现象”、“候鸟机长”还是很多印刷厂实行的“按天按件计酬”,无非都从每个方面证实了一点:中国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流动性加剧所造成的双重压力。寄希望于让熟练工继续提升生产效率已无多少空间,提升工人的熟练程度显然在激烈竞争的面前依然是个梦,怎么办?

  先看看某知名印刷设备商针对中国市场的调查报告,以其折页机产品为例,自2008以来从始至终保持热销状态,特别是2010年装机量成倍增长,而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由其折页机产品组成的四大解决方案更是吸引了众多印刷企业的目光,设备订单源源不断。

  折页机产品热销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天天喊苦的印刷企业,为什么在印后设备投资上的积极性如此之高?有印刷企业算过一笔经济账,尽管一台折页设备投入需几十万元,但加上电费,与人力成本相比,仍然很划算,并且折页设备能全年无休,保质保量,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半年时间内可完全收回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显而易见,这股正在兴起的设备投资热潮表明了很多印刷企业负责人已形成了坚定的设备技术改造信心,他们要用不吃饭的高档设备去代替不稳定的人工,让更加自动化的设备来确保稳定高效的产品质量。解放劳动力的觉悟正在中国印刷企业中逐步形成,而这也是解决“用工荒”的最有效途径。